王弼玄学话题之三:言尽意
选择的王弼玄学三话题,分别对应老子(贵无论)、庄子(圣人有情论)、易经(言尽意),正好把魏晋玄学的三玄全部涉略到。
这三个话题中,王弼切中了三本巨著中最核心的问题。
可见这位年轻的玄学大师功力之深。不得不在此向他表示敬意。
今天介绍王弼的第三个话题:言尽意。
一、从《周易》说起
《周易》是一部上古流传下的古老的占卜书,据说原出伏羲氏演八卦,到了孔子,进一步传承,成为儒家六经之一。
但是孔子之后所传的《周易》,实际上已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了:
一部分是《易经》,另一部分是《易传》。
1、先说《易经》:
这是个古老的占卜书,其中的核心就是象数。
(1)下面简单说一下卦象是怎么回事:
(a)万事万物是一个太极。
(b)然后太极生两仪:即阴阳。其中阳记为一长横,称为阳爻;阴,记为两短“,称为阴爻。【你可以想象:世界上的人类,分为男女两类。】
(c)然后两仪生四象:即太阳、少阴;太阴,少阳。
【按:你可以想象:男人中分阳刚(太阳)和阴柔(少阴);女人也分阳刚(少阳)和阴柔(太阴)。】
(d)然后四象生八卦:即四象中的每一象,再进一步分阴阳两类。
于是形成八卦,各自有卦名,即: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按:这八卦不仅仅象征上述括号里的八个事物,还象征更多的东西,究竟象征什么?有些是上古经文传下来的,有些就要靠占卜者的直觉了。】
(e)然后,八卦之中的每一卦,又分为八,即八卦相荡,一共是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卦名。此为卦象。
(2)再说爻位爻数:每个卦,一共有六爻,从下到上,一共六个位置,此为爻位;每个爻位上,或为阳爻(单数)、或为阴爻(双数),此为爻数。
爻数爻位与卦象,合而为象数。
(3)那么这个东西,怎么用来占卜呢?
古人在占卜的时候,用蓍(shi)草。或者其他代用品,比如现在用硬币。
问挂者心中想着某事情,比如想问今年科举能不能高中?就让他抛硬币,抛出正面为一阳爻,反面为阴爻,一共抛六次,就得到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然后每卦下有上古传下来的很简单的占卜辞------卦辞,说明这个卦象是什么意思。还有每一爻的爻辞,说明其中的每个爻位上的阳爻(或者阴爻)代表什么意思。
原始的卦爻辞,当然很难和后世问卦者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直接关联,这就要看占卜者的解读。是穿凿附会胡扯八道,还是精准地把事情说得头头是道,且时候一一应验,就全看占卜者的道行了。
2、再说《易传》:
但是到了孔子以后,逐渐超脱简单的占卜,而是对这些卦象爻数背后隐含的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天体宇宙的运行法则,人伦之道,等等,所谓形而上的东西感兴趣了。于是就解说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易传》包括七类十篇:
《彖》、《象》: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卦辞。
《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爻辞。
《系辞》:《易经》通论。
《说卦》:说明六十四卦卦名。
《序卦》: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序。
《杂卦》:杂论六十四卦的卦义。
这个被后世称为“十翼”,即十个附加的解读文件。相传都是孔子所作,但后代考证应该是春秋到战国时期多人所作。
这就是《易传》。
二、两汉《周易》研究中的倾向:
前面说过,在两汉,从董仲舒开始,把阴阳五行引入六经的解读,试图构建一种包举宇内社会生活的无所不包的天道。
因此,《周易》当然是其中特别受重视者。
两汉易学,尤其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周易》当中象数的崇拜。
从上面的简单介绍可以看到,象数似乎像今天西方的数学一样,有其独立的逻辑性。
循着这种逻辑性的规律玄思,可以进一步扩展推演,似乎可以把上到天道,下到人事最微小的事情,都给你弄成了天道运行的必然来,那仅仅六十四卦显然是不够的,结果就越弄越复杂。
比如,汉代最著名的易学家,孟喜、京房,循着这个象数规律,结合阴阳五行学,进一步发明了卦气说。
即把事物的发展演化看成是阴阳二气的消长,借以显示天意。
先把八卦与四时、八方相结合;然后再与一年的12个月,24节气,七十二候(5日为候),360日,相结合,组成一个整齐有序的象数模型。
或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进行花样翻新的排列组合。试图把所有的天象、人事吉凶全部一网打尽去。
如果事情超脱于这个模型之外,说不通了,就发明“互体说”,把一卦变四卦,增加卦象来进一步解释。
还不够,又发明“卦变说”来说明;还不够,又把五行加进去,进一步增加卦象。
后世把两汉这种易学研究倾向,称为《周易》的象数学派。
其根本特征是,以上述象数本身的形式及其形式化规律为至高无上,然后把鲜活的真实的世界套进去。穿凿附会。很有点像当代的数学模型。
但是,《周易》中的《易传》,则昭示着另一个方向。
《易经》的原始卦爻辞,本是对象数的吉凶解读,但其中本身确实含有某种神秘可见的规律性启示。
比如乾卦中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只需要粗略地了解一下,就可以看到:这里面显示着某种事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在事物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于是,《易传》作者在象数和原始的卦爻辞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寻求其中的义理,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
而王弼,在其《周易略例》里面进一步发挥了这个思想。
从后世易学的发展来看,分为“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其中王弼开拓了后一个方向,被称为义理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有关《周易》的总体介绍,可参见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有关魏晋玄学中王弼对周易的研究,可参见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关于王弼玄学的介绍。】
三、王弼“言尽意”话题的意旨:
了解上述情况,就可以聊聊“言尽意”了。
王弼提出的“言尽意的话题,实际上是批判两汉易学研究中对象数的崇拜。
我们先说一下这个话题里面的三个概念:
(1)言,在此特指卦爻辞,它是附着在卦象数上的,是对后者的解读。
(2)象,指的是前述的卦象、爻位爻数,它们又是对其背后的神秘的天道的昭示。
(3)义,所有的古老的卦爻辞、卦象要数,乃至于后来的《易传》即“十翼”,都是对“天道”的某种感应、介说,但都不是义本身。
于是这就产生一个问题:
言,能不能把卦象爻数的意思说清楚?象数,又能不能把天道(义)昭示清楚?
合而言之,言能不能尽意?
而王弼对此的观点,有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言其实是不能穷尽意向的。一个意向,越是深远,越是形而上抽象,就越是不可能被言彻底说明白。
这就如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所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在我们日常的对事物的表达中,都能体会到。
第二,但是好的言辞本身,又会对背后的道有所启示,聪明人足以心领神会。
比如孔子说:“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焉。”一个屋子有四个墙角,孔子给你解释了其中一个墙角的情况,那么弟子就应该心领神会,把其他三个墙角的情况都说出来。而不是等着老师把每个墙角都说一遍。
又好比前秦哲人善用寓言,好比韩非子给你讲了“守株待兔”的故事,你就应该明白,过去成功的经验不足以固守。
第三,蠢人不能举一反三,问题在于执着于“一偶”。在这里,王弼具体批评的是两汉的象数学派,执着于象数的纯形式,或者古老的卦爻辞。
王弼开出的药方是:应该“得意忘言”。这才是王弼此话题的核心观点。
四、我的评论:
第一,尽管王弼本身并没有用道家的思想解读《周易》,而且老庄都没有直接涉及过《周易》。但是,王弼关于“言尽意”的话题和主张,实际上与王弼在处理老子与孔子,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关系中,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里,名教的各种行为规范,就是“言”,但是我们应该通过圣人的言,领会圣人没说出来的意,在现实中有所创造性地发挥,却又不违背圣人的本意。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好比名教的各种行为规范,是不是在后代,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应该无条件地固守呢?还是领会背后的意思,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呢?
又好比当代,所谓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是苛责古代圣贤的话语已经不符合当代的情况,还是领会圣贤话语背后的义,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问题呢?
第二,汉代经学家把《五经》,包括《周易》,与天道阴阳、吉凶祸福结合起来,天道变成了一种客观规律率,外在的规范,人在其中是战战兢兢,消极被动的。而到了魏晋,如王弼这里,“得意忘言”的时候,人就变得更加自适逍遥了。这很类似于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精神的嬗变:从跪在上帝面前,到以人为本。
第三,王弼“得意忘言”的思想,其实也是整个魏晋玄学乃至于中国文化的精髓,他是对老子心学的继承,即:重要的不是行迹,而是行迹背后的心。 【参见《史记▪老子申韩列传》中记载老子对孔子问礼的回复。】
观察整个中国历史,其实都可以有一种“得意忘言”的视角,也就是从历史人物、行迹去体察背后的心迹的视角,这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框架结构。
在中国思维传统中,“得意忘言”的意,其实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能在我们心里默会。如何知道你默会了没有?看你能否“以三偶反”,或者实际做出来。
相比之下,现在流行的西方式的注重纯粹的数学形式,寻求实证研究,得出所谓客观规律。在这里,某个数学公式,就等于事物的规律本身了。你可以没有默会,可以像个傻子一样地直接套用就行了。
【按:我这里不想说中西方思维模式谁高谁低,我只想提醒读者注意还有于西方不同的中式思维模式。】
作者:专栏《探寻魏晋风度的心迹》主讲人——徐华
更多精彩讲解,进入专栏观看
更新于:1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