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摆摊心理学,也算是对这个行当的小小揭秘密,中国自古的江湖人士,对人心和人性上的研究拿捏,真可谓是登峰造极。假如你经常要与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做销售工作的,听完这期,肯定有启发。
你出去旅游,在有些景点门口肯定见过这种摆摊的,“不开口知道你贵姓”,“诸葛神数”,有的桌上签筒子,有的摆上周易,万年历之类的书,有摸骨的,有相面的,有测字的,有打卦的。门派众多,规矩不一。过去这行当统称为金门。
这所有里头,最难的是相面的。其他的还能借助道具唬人,相面的就凭一张嘴。干这个得看先天条件。一是外观相貌得镇得住场,看上去要么仙风道骨,要么气质独特,反正往那儿一站,要能唬住人。你看看深圳老鼎理财爆雷的隋广义的长相,哈哈,十几年前他叫万明子的时候就这个样子,天生就能吃这碗饭。第二是脑子转得快,讲话利落,嗓音有辨识度。
其实过去的文人,多少都懂点周易八卦之类的,落魄之后,无事可做,翻翻《滴天髓》,《三命通会》,《麻衣神相》的相书,也学人出来摆摊混口饭吃。但这种半路出家的,很难赚到钱。为什么?这读书人他开不了口,傻坐在那里发愣,等人上门。真正干这行的,顾客一上门,他几句话聊下来你就会掏钱,你会觉得,这是高人啊,算得真准。
因为这世上人,他认假不认真,一天能卖十次假,十天也卖不了一回真。道德经上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就算是真有料,没有师傅教你里面的道道,你照样混不下去。不像现在这样有团队分工,请一堆托儿,网上买流量,TITLE案例写得满满的,前戏做得足足的。话说回来,时代进步了,真的稍有点料的,现在怎么还会跑江湖,人家坐屋里头,像孙***马爸爸这样的客户都忙不完,哪儿还功夫在街上搭理普通群众。
因此吃这碗饭的人,专业技术不是核心竞争力,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关键是核心话术和心理学,不会这个干不下去。我们先讲话术流程里,中医看病讲究望闻听切,相术算命也有六招,千,隆,问,屈,审,卖。千就是吓你诈你,探你的底。隆就是夸你,安慰你,拍你马屁,安你的心。问就是旁敲侧击,知道你的目的。屈是观察发问,显示专业,这是让你心服。审就是察言观色,听出你的话外之音。卖,就是给出解决方案,促成业务。你别小瞧这六招,使用得当,能在对方完全不察觉的前提下,把他忽悠得五体投地。
所以过去厉害的命理师,顾客一来,他打眼一看,你心里是喜还是愁,是来问事儿的还是来找事儿的,大概从事什么职业,结婚了没有,他瞬间就能猜中个七八成,然后你再一开口,他再问问你八字之类的,你没说的其他信息,比如籍贯哪里,家境如何,什么性格,想来问什么事的,他都已经能知道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人家表演时间了。
所以这是一门沟通心理学,真正干货是识人。人家拜的祖师爷都谁?管辂,诸葛亮,邵雍,刘伯温,这些都是什么人。曾国藩当年就是这方面的大行家,他留下一本冰鉴,就是相人之术。他跟人见面聊个天,就能知道这人有没有福气,能不能成事儿。过去金门里的不传之秘,是方观承的《玄关》文。方观承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臣,最高做到了直录总督,位高权重。但是他在没发迹的时候,为了混口饭吃,摆过摊算过命。红楼梦里有句名言,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方观承正是凭借着一流的洞察力,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感悟,总结出这套未卜先知的沟通话术,不但落魄时能让路人掏钱,做官后也能让权贵心服。
我会陆续解读曾国藩的《冰鉴》和方观承的《玄关》,无论你是干销售还是当领导,识人第一,老祖宗总结的这些智慧,哪怕学会一招,终身受益无穷。点个赞关个注。下回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