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自东汉开始,除了皇帝、皇子,宫中的男性则全为这些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人了。清代裁明代“二十四衙门”为“十三衙门”,太监的人数则大幅度的缩减了。顺治时,设置宦官千余人,乾隆年间增至三千多人,最终,直至清末未过此数。
可见,清朝的时候,宫中的太监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这些太监在宫里是要工作的,就像现在的所有人一样,工作了,自然就有工资。同时,太监们也是要分级别的,每个级别的报酬也都不一样。按照清朝的规矩,太监的报酬分别为:月米、月例、公费钱和恩加银。然而,恩加银只用作赏赐在宫中辛勤工作且劳作多年的太监。
所以,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太监,都可以得到报酬,区别只在于数量。清朝时期,没有官职的太监得到的报酬数量是有三个不同等级的:第一种则是最多的,排在一级的太监月俸三两,米三斗,公费制钱六百;二级太监月俸是二两五钱,米二斗半,公费制钱六百;三级太监月俸是二两,米一斗半,公费制钱也是六百。
当然,太监里有官职的,他们的俸禄也是不一样的,被分成五个不同等级:
四品宫殿监督领侍的月俸有八两银子,米八斗,公费制钱一贯三百,可以说,这是一个高官职了。五品宫殿监正侍稍低一些,不过,也有七两月银,米七斗,公费制钱一贯二百;到了六品宫殿监副侍这边,月银就只有五两,米五斗,公费制钱一贯一百了;七品执守侍则会再降一降,银子是四两,米四斗,公费制钱一贯;八品侍监月银是四两,米三斗,公费制钱七百。
其实,除了这些固定的报酬以外,在一年中还不少有寿赏、节赏、加班赏一类的赏赐。假如运气好的话,正赶上生皇子和皇帝大婚,那么,得到的赏赐就会是更加的多了,甚至,可以说是好运连连,钱从天上掉啊。一个太监在这一年中得到的赏赐,甚至,会好过每年应得的报酬。
比如说,在宣统时期,节寿时的赏赐是这样分配的:
节赏一年中有三次,寿赏有五次,每次都是按照等级赏赐的。像节赏的话,总管太监赏银能够有三百两之多,五十尺的绸缎能够赏赐到四卷之多;首领太监得到的赏银少一些,一百两,尺头四卷;回事太监的赏银则和首领太监一样,也是一百两银,绸缎二卷;而小太监的赏银就会更少一些,只有四十两,绸缎一卷半,可以说,这些赏赐虽然不比上级,但是,也算不错的。
到了寿赏,大家的赏银会少一些,不过,绸缎都是和节赏一样的,这也是足够他们满意的了。
在皇帝的婚礼上自然有更多的赏赐:大总管邵祥禄在宣统大婚时,得赏银二百五十两、绸缎十卷、貂皮十张、水獭皮三张、海龙皮十张、碧玉朝珠一挂、金表一块,合计赏银共一万两千六百五十两左右。御前小太监张寿卿则得赏银二十两,青白坎狐皮一张,白狐皮一张,合赏银一千四百二十两。
太监得到的银子一般来说比较少,因为,他们没有妻儿老小,肩上没有养活家人的责任。明朝规定:给各官的报酬中,正四品官员每年得到的报酬大约是一百四十四两白银。按规矩算下来,太监所得的这些,甚至,不到这些官员的十分之一。
一比便知,在古代,太监并不是什么吃香的好工作。但是,就算太监的报酬如此之少,贪官污吏还是常常出现。
在明朝,许多掌权的太监十二分富有,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熹宗时期的大太监魏忠贤和武宗时代的大太监刘谨,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富人。更惊人的是明英宗时期的大太监王振,死后,竟从他家里搜出“金银六十余库,与盘白,珊瑚高二十余尺者二十余株”。不仅如此,还有好几处豪宅,几万匹马,几万倾田... ...
清代的中后期,由于,贿赂发展的更加明目张胆。大臣要见皇帝,还得给太监贿赂,不然,他就见不到。但是,因为没钱给太监更多的报酬,一旦太监罢工,谁也没办法。所以,皇帝就算发现了这种情况,也就权当没看见罢了。
慈禧掌权时,太监的地位又高出不少,甚至,在某种层面上掌了些权,其中几个例子就是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掌权越多,家产也更多,各个都家财万贯,良田万顷,极其富有。
不用想也知道,这些绝不可能是他们应得的报酬。就例如:李莲英临近去世时,给隆裕太后献宝八十盘,他的两个继子分得一大袋珠宝,银钱的数量更是可想而知,即使是两个继女也分到了十七万两银子。小德张在原籍河北省静海县有十多倾地,在南苑有二十多倾,在天津英租界有十二座楼房,他生前在北京开的两个当铺资金甚至有十万多两。
如果,他们每个人都规规矩矩的只领取应得的钱,那么,如此巨大的钱财,压根就不可能出现在他们身上。想也知道,贪官污吏在太监里也绝不少见,甚至,这就是他们聚财的极佳方式,最终,他们也根本不稀罕每个月领取的那一点点小钱了。
并且,太监除了在宫里工作之外,他们在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一类的外府也有不少,此时,他们的“工资”就不关皇室的事了,由外府出钱,自然就少。外府也分大、小、穷、富,给太监们的报酬当然也就有云泥之别,小府少,大府多,就自然如此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清代之时,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以此对比,大家就知道当时的太监具体得钱如何了。
古代的中国,由于,银子缺乏,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之高。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这是在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在是在清道光以后)。直到清末,一斤(这其实就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而一亩良田则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是十二、三个银元。
所以说,在那个年代,若是哪一家拥有几两银子,甚至是几十两银子则是一件大事情,若是有百两银子,那么,这家人就能算是今日的大款级别了,轻轻松松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呢。
参考资料:
【《清代俸禄惯例》、《古代后宫宫女太监的俸禄及职位》】